首頁 >> 新聞 >> 科研進展

科研進展

大種子的智慧:種子大小本身即是一種防御策略

發(fā)表日期:2025-01-17來源:武漢植物園放大 縮小

大種子儲存著更多的資源以供幼苗生長,但豐富的營養(yǎng)也使其成為了動物理想的食物來源和捕食目標。殼斗科植物的種子以一種獨特的體外傳播模式擴散。具體來說,嚙齒類等有分散貯藏行為的動物搬運并埋藏種子作為食物儲備,而那些被遺忘的種子則得以萌發(fā)生長。在這一過程中,動物既是傳播者也是捕食者。因此,殼斗科植物的種子在傳播過程中經常存在被動物部分捕食的情況,但種仁的部分受損卻不一定導致種子的死亡。這一現(xiàn)象受到生態(tài)學家的廣泛關注,然而,仍未有研究通過統(tǒng)一的實驗手段,在多物種、多性狀上探究種子的部分捕食對植物繁殖更新的影響。

為探究這一問題,武漢植物園宏觀生態(tài)學課題組對20種殼斗科植物的種子進行了標準化的模擬種子捕食實驗(圖一),以明晰種仁部分受損對種子后續(xù)的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產生的影響。

圖一. 研究中選取的殼斗科物種(陳思翀拍攝)

本研究在不損害胚的情況下隨機切去種子0% - 96%的種仁,并在隨后開展了萌發(fā)和幼苗生長實驗,測量了與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和生物量分配相關的15種性狀(圖二)。

圖二. 種子模擬捕食實驗流程


結果顯示,種仁受損會影響幼苗的生長情況,如降低幼苗總生物量和葉片數(shù)量,但對于種子的萌發(fā)情況和幼苗整體生物量的分配,例如根莖比和葉重量比則沒有顯著影響。隨著受損種仁比例的增加,種子萌發(fā)出的幼苗通常具有更高的比葉面積,可能會在光照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但葉片防御也隨之降低(圖三)。研究表明,殼斗科等借助動物分散貯藏傳播的植物進化了體型相對較大的種子,以利于自身在種仁部分受損的情況下依舊可以完成種子的散布和萌發(fā),提高種子傳播的效率。這使得生產大種子成為一種有效的適應方式,平衡了殼斗科植物種子傳播的效率和抵御捕食的能力。

圖三. 種仁被部分捕食對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生物量分配的影響

本研究為種子大小的多樣性與進化提供了新視角,說明種子大小本身可能是一種防御性特征,較大的種子能夠抵消種仁部分損失的后果,避免種子被完全取食,從而確保萌發(fā)和后代的成功建立。在實際應用上,研究指出在種子供應不足的年份,那些部分受損但仍具活力的種子也可以用于造林項目。本研究同時揭示了物種應對動物捕食的獨特策略,為森林及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tài)恢復提供了指導。

研究近日以“Large seeds as a defensive strategy against partial graniv?ory in the Fagaceae”為題發(fā)表于生態(tài)學主流期刊Journal of Ecology。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陳思翀研究員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王青鋒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英國皇家植物園Alexandre Antonelli教授、武漢植物園博士研究生黃猇、特別研究助理魏能博士及湖北大學戴璨教授參與了本研究。本研究受到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引才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

(鐘鑫拍攝)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