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媒體聚焦

媒體聚焦

【中國新聞網(wǎng)】中科院水生所人工飼養(yǎng)長江江豚成功繁殖第二頭小江豚

發(fā)表日期:2018-09-13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孫自法放大 縮小

  

 

  小江豚同它的母親“福七”在水中嬉戲。中科院水生所供圖

  

 

  小江豚同它的母親“福七”在水中嬉戲。中科院水生所供圖

  

 

  小江豚同它的母親“福七”在水中嬉戲。中科院水生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9月11日發(fā)布消息說,該院位于湖北武漢的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一頭雄性小江豚出生已滿百日,這也是該所自2005年全球首例人工飼養(yǎng)長江江豚成功繁殖以來成活的第二頭小江豚。

  中科院水生所介紹說,白鱀豚館的雄性小江豚于6月2日順利降生,9月10日是小江豚出生滿100天的日子,該所為這頭小江豚舉辦了一場簡單的“百天”慶?;顒?,祝愿小江豚健康成長。目前,這頭小江豚身體健康、發(fā)育正常、行為豐富,而且開始出現(xiàn)頻繁的捕魚行為。從母子關系、哺乳行為等多方面的監(jiān)測情況判斷,該小江豚成活的概率極大。

  小江豚的母親是中科院水生所2011年從鄱陽湖引進的一頭名為“福七”(F7)的雌性江豚,她今年9歲,也是白鱀豚館年齡最小的雌性江豚。2017年8月,科研人員通過B超檢查發(fā)現(xiàn)“福七”疑似懷孕,進一步檢測確認后,科研人員為她專門新裝修了位于繁殖廳的“產(chǎn)房”,并定期通過B超檢查胎兒的發(fā)育狀況。

  2018年6月1日,“福七”進食明顯減少,游動緩慢,而且多有漂浮行為,科研人員立刻加強觀察,6月2日凌晨1時許,確認分娩已啟動,早晨6點多幼豚慢慢娩出。通過與母豚體長的比例,科研人員估算新生雄性江豚長約75厘米、重6.5公斤。下午兩點多,小江豚胎盤完整娩出,分娩過程順利結(jié)束。直到當天午夜時分,科研人員才首次觀察并確認幼豚吃到母乳,小江豚至此度過出生后最關鍵時期。

  小江豚前三個月的生長非常迅速,它出生一個月后的行為就越來越豐富,開始表現(xiàn)出吐水、捕魚、跳躍、追逐等多種行為。到滿100天時,小江豚已經(jīng)進入一個混合營養(yǎng)期,行為上也開始表現(xiàn)的更為獨立。

  白鱀豚和長江江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中下游水域的兩種特有珍稀鯨類動物。早在1978年,中科院就組織成立一個全國性白鱀豚生物學研究協(xié)作組,中科院水生所被指定為主持單位。40年來,該所一直堅持持續(xù)開展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是目前中國從事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時間最長、學科門類最全、國際合作最為活躍的研究團隊。

  據(jù)了解,在人工飼養(yǎng)繁殖方面,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于1996年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yǎng),并成功建立中國唯一一個小型長江江豚人工飼養(yǎng)繁殖群體。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實現(xiàn)在人工環(huán)境下的成功繁殖,為該物種的保護生物學研究創(chuàng)建了一個重要的技術支撐平臺。

  通過多年的飼養(yǎng)繁殖研究,中科院水生所已經(jīng)積累關于長江江豚繁殖生物學、生理生態(tài)學、生物聲學以及遺傳學等豐富知識,對于推動長江江豚野生自然種群保護、遷地保護種群建設和管理以及開展受傷擱淺個體的救護釋放等,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