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中新網(wǎng)湖北新聞11月27日電 (馬芙蓉 張青 王以豪)了解新發(fā)傳染病溯源預警方法、生物安全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參觀館藏特色標本、進化展區(qū)、長江珍稀特有動物,親手提取細菌DNA,解剖魚兒辨認器官……27日,來自華師一附中的51名高二學生走進中科院武漢分院,探索科學奧秘。
當天上午,學生們參觀了中國病毒標本館,觀看了亞洲第一個P4實驗室紀錄片。中科院武漢分院病毒學專家為學生們作了病毒專題科普。在“細菌DNA提取”病毒趣味科學實驗中,學生們利用離心機、金屬浴加熱器、移液器、計時器等儀器,提取了細菌基因組,看到了遺傳物質(zhì)(DNA)的形態(tài)。
科學探究活動第二站是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這里是亞洲最大的魚類博物館,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qū)研究魚類的中心,有世界現(xiàn)生最古老的魚類“矛尾魚”,也有已功能性滅絕的白鱘、白鱀豚。在講解員帶領下,學生們依次參觀了館藏特色標本、進化展區(qū)、長江珍稀特有動物等。
怎么區(qū)分不同種類的魚?吃魚會感染寄生蟲嗎?魚類寄生蟲和人類寄生蟲是一樣的嗎?……帶著這些疑惑,學生們走進中科院水生所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病害防控研究室,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了解不同魚類,學習魚類寄生蟲的分類和診斷方法。他們還進入實驗室動手解剖金魚、鯽魚、黃鱔、黃顙和鱖魚,辨認魚主要器官,在顯微鏡下觀察魚的鰓、體表和腸道寄生蟲狀況。
學生談一萱表示,參觀的所見所聞對拓展課堂知識非常有用,同時讓她見識到了國家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很受鼓舞。
“走進中科院”科學探究活動由中科院武漢分院主辦、武漢科學普及研究會承辦,武漢市科協(xié)2018年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科普項目資助舉辦。旨在充分發(fā)揮中科院高端科普資源優(yōu)勢,搭建青少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通道,服務創(chuàng)新型國家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