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王以豪)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武漢召開。裴鋼、朱邦芬、張啟發(fā)等院士專家圍繞“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發(fā)表主旨報告,展開自由研討。
此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辦,中科院武漢分院、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規(guī)范與倫理研究支撐中心承辦。
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裴鋼院士說,科學道德和倫理教育對于科技的良性發(fā)展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近年來,我國的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積極探索科研誠信與科技倫理教育的模式。例如,不少醫(yī)學院構建了醫(yī)學倫理教育的體系,一些理工科大學開發(fā)了富有特色的工程倫理教育的課程,一些高等院校開設了學術道德和科研誠信課程。但是,從全國來看,我國的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依然存在重視程度較低,教育方式單一,教育成效參差不齊,效果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如何讓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不只是面向科研人員的簡單說教,而是真正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相關的教學體系建設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討論。
朱邦芬院士認為,要大大減少對各類“一流”的評估和獎勵,弱化各種“帽子”與物質(zhì)待遇之間的強關聯(lián)。區(qū)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當行為,對于科研不端的個人,真正做到“零容忍”,對于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單位或期刊,要給以“黃牌”警告以至“紅牌”罰出場。從根本上遏制科研不端,需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回歸科研的本源。
張啟發(fā)院士認為在學術治理中應強調(diào)基層單位法人主體的責任和作用;學術處罰必須有剛性的制度,不應一事一議,“交通法規(guī)式的學術治理體系”值得提倡與推廣。
科技倫理研討會是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辦的一項重要的年度學術活動,重點以國際社會和科學共同體關注的科技領域科技倫理問題進行研討。多年來,研討會秉承開放、平等、理性、負責的精神,鼓勵自由交流,匯集科學道德、科研誠信、科技倫理政策建議,傳遞負責任創(chuàng)新理念,已成為國內(nèi)科學道德與科技倫理的高層次交流平臺和政策建議采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