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在武漢地區(qū)的派出機構,武漢教育基地高度重視研究生的學術交流活動,并將其納入構建地方區(qū)域性特色校園文化體系的范疇。為引導和推動研究生的學術交流,拓寬學術視野,激發(fā)學術興趣,武漢教育基地發(fā)起組織“東湖學術論壇”,以“創(chuàng)新·探索·爭鳴”為宗旨,努力構建一個高層次、高水平,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論壇計劃每年舉辦一屆,每屆確定一個交流的研究領域,由一個院屬在漢研究所承辦。
開幕式上,武漢分院副院長蘇陽代表武漢教育基地致辭。他指出,研究生處于思維最活躍、創(chuàng)造力最旺盛的年齡,是我國科研事業(yè)的生力軍。希望在座的同學們在學術研究上要耐得住寂寞,具備甘于奉獻、埋頭苦干的精神;不僅要“埋頭干”,而且更要“抬頭看”,努力提高敢于存疑、勇于探索、善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研究水平。蘇陽勉勵大家走“科教融合”之路,借東湖學術論壇的機會,取長補短、相互促進,進一步增強在學術方面的洞察力和敏銳度,為我國病毒學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開幕式結束后,論壇組委會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舒紅兵,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與醫(yī)學院教授Bernard Roizman分別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為參加論壇活動的200多名同學介紹病毒學研究的最新前沿動態(tài)。
論壇學術交流包括PPT報告和Post展板兩個部分。PPT報告由武漢病毒所曹亮、重慶醫(yī)科大學臧娜和上海巴斯德所楊福春3位博士生輪流主持,24名報告人分為“病毒結構與功能”、“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病毒性傳染病感染、分子流行病學機制”和“病毒學研究新技術”4個專題組別,分別以PPT報告的形式向在座的同學和老師匯報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回答大家的提問和質疑。Post展板布置在報告廳外中廳,供與會師生在茶歇和中午休息時段觀摩,大家駐足在28個Post展板前,點評、討論、爭辯,現場氣氛熱烈。
經過一天半交流,共評選出論文一等獎2篇、二等獎8篇、三等獎14篇,以及5個“最佳展板獎”和1個“最佳風采獎”?,F場交流結束后,武漢病毒所所長助理、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肖庚富研究員作學術總結,對同學們的報告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精彩點評,并就報告人的展示形式以及課題選取、實驗設計等方面提出中肯建議。武漢病毒所學術委員會主任胡志紅研究員對參與交流的論文質量給予高度評價,她表示,無論是PPT報告還是Post展板,都展現了一定的學術水平,令人刮目相看。
頒獎儀式結束后,武漢病毒所所長陳新文研究員向在座的其他培養(yǎng)單位博士生發(fā)出邀請,誠懇希望他們將來到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武漢病毒所將張開雙臂熱情歡迎這群國內病毒學研究領域的年輕翹楚加盟。
《中國科學報》、《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等媒體對首屆東湖學術論壇給予了極大關注、湖北電視臺“新資訊”欄目到論壇現場進行了報道,并對武漢病毒所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所長唐宏研究員以及部分學術報告人進行了現場采訪。
本次論壇征文得到國內病毒學領域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積極響應,共收到來自全國24家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的52篇稿件,除武漢病毒所外,還包括中科院系統(tǒng)的生物物理所、微生物所、上海巴斯德所、廣州醫(yī)藥健康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第二軍醫(yī)大學、第四軍醫(yī)大學、重慶醫(yī)科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等科研機構。論壇組委會邀請全部參與投稿的研究生作者到武漢進行現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