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湖北之聲】與企鵝確認過眼神 也曾與“死神”擦過肩 ——中國35次南極科考的湖北力量

發(fā)表日期:2019-03-28來源:放大 縮小

經過131天、3萬海里航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近日回到陸地。記者26日在武漢的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見到了16位湖北科考隊員,他們是中國南極科考規(guī)劃設計的首批參與者,也首次在南極開展重力和固體潮觀測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34年科考路上,他們與暴風雪搏斗過、與企鵝確認過眼神、更與“死神”擦過肩。

“雪龍”號2018年11月2號從上海港起程,經過29天航行,突破南大洋的密集浮冰區(qū),到達南極中山站。本次科考的首場攻堅戰(zhàn)——物資卸運開始了,科考隊員迅速“變身”搬運工,將船上物資轉運到飛機、雪地車,再卸到44公里外的中山站。經過15天奮戰(zhàn),科考隊成功卸運物資1605噸,創(chuàng)下歷史記錄。中科院測地所工程師桑鵬:“物資卸運是為了越冬做充分的準備,吃完早飯8點鐘各項工作就開始了,直升飛機也開始吊了,雪地車是連軸轉,通宵跑,三班倒?!?/p>

桑鵬在緊張、忙碌的作業(yè)中意外拉傷腹部,不過他對此早已司空見慣。12年前,桑鵬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時,從觀測洞調試完儀器返回中山站的路上,遭遇了15級大風,身材高瘦的他差點被風吹走。這讓桑鵬知道,南極是寒極,也是風極?!按_實是挺后怕的,如果風把你吹走再想站起來就很難了?!?/p>

嚴重低溫、高原缺氧的挑戰(zhàn),陡峭冰崖、巨大冰縫的威脅,科考隊員一不留神就與“死神”擦肩,而在漫長的極晝極夜里,他們還要面對枯燥生活下的孤獨。參與1992-1994年“極地”號告別航行的劉成恕研究員回憶,那時沒有網絡,電話一分鐘5美金,根本打不起,就連照相機都是不敢多用的奢侈品?!皹O寒的時候電池是沒電的,所以我們照相機是塞在羽絨服里面,照相前很謹慎的,為什么呢,膠卷很貴,每次按快門的時候,心里‘咯噔’一下,照一張少一張?!?/p>

劉成恕說,遠離人類社會的南極,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不單單是難得一見的企鵝、海豹,絢麗多彩的流星、極光,還有即使相隔整個南極圈、仍能守望相助的各國科考隊員。

“所有的站為什么都不鎖門?實際上別人隊要路過的時候可以在里面比如燒水啊、臨時煮食啊,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大家都有一種共生共亡共融的心胸?!?/p>

八年時間七下南極,現年66歲的呂純操研究員參加過長城站、中山站5次度夏考察和2次越冬考察,是中科院測地所和南極打交道最多的人,而他也將極地重力場的研究成果帶回祖國。但痛心的是,那個無條件支持呂純操前往南極的愛人,卻因乳腺癌離世了。“我是極端后悔,醫(yī)生說是乳腺癌中期的早期,我想應該還是去一趟南極吧。一直熬到1992年12月30號國家海洋局去電報我才知道她是晚期,當時真的相當煎熬?!?/p>

幾天前,呂純操的兒子從美國博士后畢業(yè)回到祖國,爺倆一塊兒走到武漢東湖邊祭奠告慰。這也是呂純操愛人的兩個遺愿:將自己水葬在中科院旁的東湖里,將當時年僅14歲的兒子培養(yǎng)成人。

34年南極科考路,中科院測地所走出了一代代科考人,他們不求名利、不慕富貴,默默書寫了一個個感人故事,也取得了國際耀眼的研究成果。他們始終堅信,一旦進入南極,他們代表的就不再是個人或單位,而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劉成恕:“地球演變的億萬年的好多信息都在那里,可是你作為大國,不能只是取來冰樣我去你那兒看看!還是那句話,我們要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做出我們大國應該做出的貢獻?!?/p>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何伶凌 黃樂毅 萬敏 李維佳 通訊員 王以豪 責任編輯 劉小笛)

附件: